【別名】
牡荊、埔姜、埔姜仔、七葉埔姜、黃肉埔姜、不驚茶。
【來源】
為馬鞭草科(Verbenaceae)植物黃荊Vitex negundo L.
【說明】
小時候住在鄉下,村莊的小徑兩旁種植約2~3公尺高,全株充滿特異香氣的樹,經過時常有一股香味令人感到相當清新,揉其枝葉更是難忘。夏天村民常砍下它的枝葉,和稻草捆綁在一起點火燃燒用來驅除蚊蟲,效果其佳,村民叫它「埔姜仔」,後來學習藥用植物時才知道它常用的中文名叫黃荊。
以前的人把黃荊種在居家旁當作界樹,所以很容易取得,加上黃荊開的是漂亮的紫花,一般人家的婦女經常就地取材,取黃荊漂亮的紫花插在髮上,做為髮飾,而貧窮的婦女,則用黃荊的枝條做成髮簪,稱為「荊釵」,因此以前的人稱自己的妻子叫做「拙荊」,其典故即出自於此。黃荊的枝條非常堅韌,不易斷裂,自古便用來製作刑杖,早在《書經》便已有記載。歷史故事「負荊請罪」中,廉頗向藺相如請罪時,帶的就是不易斷的黃荊,足以證明其悔改的誠意了。
在臺灣一般燒製木炭,都用相思樹的枝幹。但是,在恆春半島盛產黃荊,加上它堅韌且耐燒,所以恆春半島的木炭幾乎都以黃荊為材料,故恆春半島的木炭稱之為「楓港炭」。
其為半落葉性小灌木,全株幼嫩部位被白色絨毛,株高可達4公尺,自基部分枝,小枝4稜形,密生灰白色絨毛。葉對生,紙質,3~5出掌狀複葉,具長柄,淡綠色,全緣或略有鋸齒,小葉橢圓狀卵形至披針形,長3~10公分,寬1~2公分,背面密生白色絨毛,搓揉有特殊香味。春末至夏季開花,圓錐花序,頂生,長12~20公分,花小,呈淡紫色,十分淡雅,花冠為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。雄蕊4枚。柱頭2裂。核果倒卵形,為宿存萼所包,果熟黑色。其分布於金門各地之低海拔的海濱或山麓。性喜高溫、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,能抗強風、耐旱性佳、耐寒性佳,但耐鹽性不佳、耐陰性也稍差。
其莖材質優良,莖皮可用於造紙及人造棉,枝條可作為薪炭材料,也是防蚊的燃料,亦可當攀緣作物的支柱。花是良好的蜜源植物。果實是中藥常用藥材之一,名為「牡荊子」,煎服可治感冒、頭痛和神經痛等,此外,根、葉洗淨曬乾,可泡茶飲用,是很好的祛風、發汗劑。早期在金門的村民則用其來製作豆豉,所製得之豆豉香醇無比。
|
|
黃荊為金門常見植物之一 | 黃荊開花 |
|
|
|
|
黃荊的掌狀複葉 | 黃荊的花冠呈唇形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