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  • 日期:97-08-25

【別名】

        假莧菜、簕莧菜、土莧菜、野莧菜、刺莧菜、刺幸、刺蒐、刺刺草、豬母菜、酸酸莧。

 

【來源】

        為莧科(Amaranthaceae)植物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 L.

 

【說明】

        本植物常見於金門全境空曠荒地、路旁。它為一年生草本,高30~80公分,全體近光滑,莖直立,綠色或淡紫紅色,多分枝。單葉互生,具柄,葉片狹卵形至廣卵形,長3~8公分,寬1~4公分,基部楔形,先端鈍形,葉腋具2枚針刺,長約1公分。單性花,密生,綠色,雌雄同株。穗狀花序腋生,或集成頂生圓錐花序,花期約於每年3~12月。苞片狹卵形,先端具細芒。花被5片,闊倒披針形。雄蕊5枚。柱頭2~3裂。胞果球形,明顯具皺紋,不完全橫向開裂。種子近球形,黑色或褐色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藥用方面,全草或根有涼血止血、清利濕熱、解毒消癰之效,可治胃出血、便血、痔血、膽石症、膽囊炎、濕熱泄瀉、痢疾、小便澀痛、白帶、下消、淋濁、咽喉腫痛、牙齦糜爛、濕疹、蛇咬傷、癰腫、眼疾等。而在各相關文獻中所載重要驗方有:1.治胃、十二指腸潰瘍出血:刺莧菜根1~2兩,水煎2次分服。《(江西)草藥手冊》;2.治甲狀腺腫大:鮮刺莧3兩、豬瘦肉4兩,水煎,分2次服。《福建藥物誌》;3.治下消:白刺莧、白肉豆、白龍船、白石榴、山葡萄各40公分,半酒水燉豬腸服。《臺灣植物藥材誌(三)》;4.治白帶、經痛、月經不調、婦人全身酸痛:白刺莧、九層塔根各75公分,燉豬腸或雞服。《臺灣植物藥材誌(三)》;5.治淋病:白刺莧頭、甘蔗皮各40公分,煎冰糖服。《臺灣植物藥材誌(三)》,上述驗方「公分」單位相當於公克之意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其嫩葉也可當野菜食用。而別名「簕莧菜」之「簕」字為方言,兩廣等地將竹上的刺稱作「簕」,而本植物所具銳刺,猶如竹刺,故名。

 

 農試所-刺莧照片之01  農試所-刺莧照片之02
 莖呈綠色的刺莧,俗稱「白刺莧」,一般公認有較好的藥效 刺莧的出現,常是大群體
   
 農試所-刺莧照片之03  農試所-刺莧照片之04
 刺莧的葉腋具針刺 野外常見的刺莧,其莖多呈淡紫紅色